我们现在做电商有一个因素,会制约我们电商的发展,所以很多电商平台都会去做这个事情,会想要自己的物流让更多人去使用,那么天猫的物流要如何提高这个渗透率呢?估计很多人想要知道,请看具体分析!
在京东618主场促销之后,天猫财报公布了49%的增速,超过京东46%三个百分点。尤其还在,体量远远超过京东的前提下。
据此前市场数据,上一财年天猫的GMV为15650亿元,而京东的GMV为6582亿元。天猫体量接近京东的3倍。
在中国电商渗透率超过15%的前提下,庞大体量的天猫,依然保持着49%这样的增速,确实让人吃惊。可谓“大象跳舞”的经典案例。
除了全球知名品牌“不在天猫,就在来天猫的路上”的大范围覆盖之外,天猫在3C、快消等领域增速也是惊人。另外,用户在前端“买买买”,物流就得尽快“送送送”。
此前,京东自营物流被认为是核心竞争力,而天猫能取得这样的增速,背后的物流、供应链的科技升级,更是功不可没。天猫没有组建物流团队,但菜鸟通过科技把“联网”的物流行业“武装到牙齿”,实现了十指联动一样的快捷便利。
说起来,作为新零售的代表,天猫增长也算上接科技,下接地气之后的自然结果。
接地气:制造消费惯性
前几个月一直被无所不在的京东618洗礼,包括我本人也在去京东、天猫都买买买,但确实没想到,在京东主场,体量更大的天猫实现了增速的反超。
其实背后也是用户的消费惯性在起作用。好奇心日报制作了阿里、京东营收和营销支出的曲线对比,京东的营收需要营销来驱动,双方共同提升,而阿里营收在提升的时候,营销支出趋于缓和,证明用户已经有消费的粘性和惯性。
据双方财报,双 11 期间,阿里每 100 元的收入,需要 61.2 元的支出。比平时少10%。而京东在今年“6·18”期间的支出占收入比却要高于平时,每花 86.4 元才能换来 100 元,比平时还要多 2-3%。
尼尔森去年 10 月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,双 11 购物狂欢节的认知度已经达到 83%。双 11 成了用户的消费惯性,而 “6·18” 还需要广告驱动大家来“买买买”。
可以看到京东和天猫双方在对方擅长领域的努力,比如京东努力增加奢侈品、服饰等销售,而天猫在3C和快消领域也在持续发力,并增加了深度运营的北京城市频道。
从综合结果来看,作为新零售承载者的天猫,目前依然保持着碾压者的胜利。京东不但没有切入更多服饰的份额,却在3C和电器的传统优势领域里,增幅大大落后于天猫。天猫势头强劲背后,物流体验起到了“助推器”的作用,尤其在很多人认知还停留在京东自营好,天猫物流略差的错误层面。
其实上面只是介绍了一部分的技巧,但是我们最终的目的还是消费者去说话,只有消费者觉得好我们才能提高占有率,并且这个价格也是一个考虑的因素,不能太高了,毕竟大家对于物流要求也不是特别的高!
留言与评论(共有 条评论) |